“现代遗传学”错了,错在哪里?怎么会错的?

                                                                                                  

                                                                                                   周慕瀛

                                                                                                  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肥城市,中国

                                                                                                  Email: fckzmy@sina.com 

摘要

由于DNA没有合成大分子的能力,文特尔团队创造“合成生命”不是事实。这就导致“现代遗传学”出现危机:它的奠基石“基因就是全遗传物质(The hereditary material)”就是假的。这样我们不得不去核查孟德尔假设的基因原义,竟发现它本来就是指一种控制个体规格的模具样要素而不是全遗传物质。因此可确认“现代遗传学”错了。文章随之追踪与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发现对遗传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缺乏认识是人们犯错的根源。它“现代遗传学”创建者把孟德尔的功绩错误地归结为“发现了两条遗传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于是把一个控制后代个体规格的模具样要素置换成了全遗传物质,而把该要素的遗传规则说成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关键词 遗传学;遗传物质;基因;模板;制造者

1. 导言

两位科学家的矛盾判断暴露了“现代遗传学”的危机。

12010年文特尔团队报告他们合成了一个人造基因组并宣称用它制造了合成生命[1]。这是说基因(组)是个体(细胞)的制造者。它符合“现代遗传学”的基本共识:“种质:全遗传物质:基因”[2]

2)但是加利福尼亚Scripps研究所国际知名生命科学家乔伊斯博士,在《纽约时报》上说:“文特尔拷贝了一种细菌的DNA,并将其插入另一种细菌中。第二个细菌遵循插入DNA限定的规范制造了这个所谓‘合成细胞’的所有蛋白质和细胞器”[3]。这是说基因组不是个体(细胞)的制造者

两个矛盾判断中只可能有一个是真的,这是常识。

由于基因(组)不是个体(细胞)的制造者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所以,尊重事实的科学家只能选择它。但这一选择马上置“现代遗传学”于绝境。这就是今天的科学现状。

 

2. 承认事实、查找原因是每个遗传学家的职责

面对上述绝境的遗传学界反应是令人失望的。没人去谈论这一话题,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两个矛盾判断持久并存而无人理会。科学家的良心应该受到质疑。基因要么是全遗传物质,要么不是;这是常识。作出判断,难吗?负责任的遗传学家不能装聋作哑,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遗传学界的沉默实际是阻止科学发展。站不住脚的旧权威理论不被打败,新理论就难以立足。“日心说”提出后要历经150余年才基本压倒“地心说”就是历史上令人沮丧的实例。遗传学界的异常反应表明人们对“现代遗传学”的垮塌还很麻木。人们基本上不知道“现代遗传学”究竟错在哪里以及怎么会错的。这更迫切要求我们尽早唤醒世界,加快纠错步伐。

DNA在个体(含性状)形成过程中不耗能、不做功,在制造RNA及复制DNA过程中它只是充当模板而并不建立3’、5-磷酸二酯键。这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DNA能制造个体,制造就无须耗能,生命繁殖就无须阳光。那就是说,如果DNA制造了性状或个体,它就应该是个永动机。这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是反科学的。

所以接受事实是当务之急,然后去查“现代遗传学”错在哪里以及怎么会错的

3. “现代遗传学”错在哪里?

基因究竟是不是全遗传物质?应该去问孟德尔。因为基因的含义是由孟德尔设定的。

3.1孟德尔设定的基因原义遭到篡改

孟德尔假设“如果高株品种的生殖细胞含有促成高株的某些东西,而矮株品种的生殖

细胞含有促成矮株的某些东西[4]英语为:“if the tall variety contains in its germ cells something that makes the plants tall, and if the short variety carries something in its germ cells that makes the plants short” [5].引文中的某些东西(英语为something)就是如今的基因(gene。这就是孟德尔提出的基因含义。

在这一假设里,根本就没有基因制造个体(植株)或性状(高或矮)的含义。基因从来就没有被设定为有制造能力的遗传要素,怎么可能成为制造个体的全遗传物质呢。因此,“现代遗传学”把基因当作全遗传物质是没有根据的。也就是说,“现代遗传学”的错误在于它篡改了孟德尔设定的基因原意。

孟德尔设定的基因只是产品(个体或性状)的促成者。类似的促成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出现的形式多为模板、图纸、模具、设计书等。例如,飞机厂有促成飞机为大的图纸,也有促成飞机为小的图纸;铸造厂有促成产品头部为箭头型的铸件模具,也有促成为球型的铸件模具;装修公司有促成住房为欧洲风格的设计书,也有促成为海岛风格的设计书。

促成者不是制造者,但它是制造的参与者。它的功能是提供产品规格信息并引导施工者按照其控制的规格制造产品,所以它是产品规格的控制者。因此,制造者是由2个要素(施工者和规格控制者)组成的。产品是由施工者遵循规格控制者限定的规范制造出来的。正如乔伊斯博士所说“第二个细菌(作为施工者)遵循插入DNA(作为模板)限定的规范制造了这个所谓‘合成细胞’的所有蛋白质和细胞器(产品)”。在上述诸例中,飞机厂的施工者是飞机生产线,而产品规格控制者是图纸;铸造厂的施工者是铸造工人及其器械工具,而规格控制者是模具;装修公司的施工者是装修工人及其器械工具,而产品规格控制者是设计书。

在乔伊斯博士的那段话中,基因(DNA)的功能与孟德尔的基因含义完全一致,基因是个体的促成者;所以他说的是事实真相。在文特尔博士的那段话中,基因(DNA)的功能与“现代遗传学”基本共识一致,基因是个体的制造者;所以他说的是谎话。

这就是基因含义被“现代遗传学”篡改而出现的事。

3.2 来自艾弗里实验的验证

1944年艾弗里团队确定基因由DNA组成,并指出:“DNA能刺激无荚膜的RII肺炎球菌制造出荚膜来”英语为 “DNA is capable of stimulating unencapsulated R variants of Pneumococcus Type II to produce a capsular polysaccharide”[6]。它显示DNA(基因)不是荚膜多糖(性状)的制造者,只是引导RII型肺炎球菌(施工者)制造荚膜的促进者。这里产品(荚膜,即一个性状)是由来自RII型肺炎球菌的施工者与基因(DNA)合作制造的。艾弗里实验证实:孟德尔设定的基因是客观存在的,而被“现代遗传学”当作全遗传物质或个体制造者的基因是不存在的。

3.3科学(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真相的验证

当今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教科书及相关百科全书可以告诉我们科学真相:基因(DNA)只参与世上已知生物制造过程中的两项:制造RNA过程及复制DNA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DNA承担的都是产品的模板功能。产品RNA是转录酶系遵循DNA(模板)限定的规格制造出来的;产品DNA则是DNA-复制酶系遵循DNA(模板)限定的规格制造出来的。所以实施RNA制造任务的施工者是转录酶系,而实施DNA复制任务的施工者是DNA-复制酶系。DNA在这些过程中不耗能、不做功、也不建立3’、5-磷酸二酯键,单单靠它什么东西也制造不了。

这些真相最终证实,孟德尔设定的基因DNA在生命界是确实存在的,而 被“现代遗传学”当作全遗传物质或个体制造者的所谓的基因DNA)并无存在的证据。

4. “现代遗传学”怎么会错的?

犯错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犯错的,否则他就不会犯错了。不过,既成事实会留下犯错的轨迹,为我们提供确凿的犯错证据。

4.1 无视孟德尔(基因)基本假设

这在当今“现代遗传学”教科书(或百科全书)里仍是个普遍现象。它们大多连孟德尔对基因假设的具体文字都没有。

相对来说,摩尔根的《基因论》在这一点上做得还算可以的。它从一开始就介绍了基因:“遗传学者也假设了看不见的要素——基因” [7]。不久也给出了孟德尔对基因的假设:“如果高株品种的生殖细胞含有促成高株的某些东西,而矮株品种的生殖细胞含有促成矮株的某些东西

但最后,摩尔根断言:“基因论认为个体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生殖质内的……要素(基因)” [8]。这样的阐述与孟德尔设定的基因原义完全是两回事,这充分显示了他对基因原义的无视。

预成论认为“个体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缩影’”;达尔文的泛生论认为“个体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芽体’”。“种-质论”认为个体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种-质’”。所以,“个体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基因’”的本质含义是“把基因视为全遗传物质”,这正与“现代遗传学”的基本共识(种质=全遗传物质=基因)相一致。摩尔根的另一段话“只要有一个整组的单元(基因),就有可能具备产生新个体的能力”[9]同样是这一共识的佐证。

为什么包括 William BatesonT.H.Morgan在内的大批遗传学家在得出种质=全遗传物质=基因这一“现代遗传学”的基本认识时不去与孟德尔说的“something that makes the plants tall”作最后的核实呢?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

4.2更深的原因:对孟德尔实验之“遗传学第二问题”属性缺乏认识

遗传学里有两个基本问题[10]预成论、泛生论、种质论等遗传理论都属对“第一问题”的探索。“第一问题”是追查个体制造者生殖细胞内全遗传物质的,它问 “什么物质(或谁)制造个体”?预成论的答案是‘缩影’;泛生论的答案是‘芽体’;而种质论的答案是“种-质’。这些都是它们各自假设的全遗传物质。它们各自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种质=全遗传物质=缩影”、“种质=全遗传物质=芽体”以及“种质=全遗传物质=-质”。

“第二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中“第二问题”会这样地问:“为什么汤姆的儿子是高个子像汤姆,而汤姆的女儿是矮个子像汤姆的妻子”?孟德尔实验中出现的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F2后代是高植株像它们的高品种祖先,而其他的是矮植株像它们的矮品种祖先?”“第二问题”通常在两性繁殖生物中显现。这类疑问可能会引发人们提出如下的假想:“是否在汤姆的生殖细胞内含有促使子女个体为高(个体)的某种东西,而汤姆的妻子之生殖细胞内含有促使子女为矮的某种东西?而一位子女最后究竟是高还是矮取决于父、母两种模具中哪一种在形成该个体的受精卵内占到主导地位”,以及“是否在高株品种的生殖细胞里含有促成高株的某些东西,而矮株品种的生殖细胞内含有促成矮株的某些东西”。孟德尔就这样提出了他的基因假设。

不幸的100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有“第二问题”的概念。人们一律按“第一问题”来认识孟德尔工作。于是他们误认基因为全遗传物质(即个体制造者),把基因的遗传规则晋升为遗传的基本定律。“现代遗传学”的失误就形成了。也是这个原因摩尔根才会说“孟德尔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两条遗传基本定律,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理论的基础[11]。这一认识在今天的“现代遗传学”教科书(及百科全书)里依然盛行

由于不知道遗传学中的“第二问题”,人们错误地把“第一问题”的答案当作“第二问题”的答案。它导致大错铸成:人们把蓝图说成是飞机厂或一个模板被说成是一个活细胞。

它坑害了“现代遗传学”的创建者,也坑害了孟德尔及全世界孟德尔的工作价值及成就遭到了歪曲、误解。“遗传学之父”的虚幻光环不会给孟德尔增添任何荣耀,因为真实永远是荣耀的基础。今天的人们读到孟德尔的基因假设原义时会大吃一惊并且会问“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想到要读一读这段文字,为什么要花费150年才认识它?”

References:

[1]    Gibson DG, Grass JI, Lartigue C, Noskov VN, Chuang RY, Algire MA, et al. (2010) 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Science 329, 52-5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90719

[2]    Germplasm (20 Nov. 2018 cited from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germ

[3]    Wade N. “Researchers say they created a ‘Synthetic Cell’” (20 May 2010) New York Times.

[4]   摩尔根著(卢惠霖译)。基因论。(1959)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页。

[5]   Morgan, T.H. (1928) The Theory of the Ge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2.

[6]   Avery OT, MacLeod CM, and McCarty M. (1944)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inducing transformation of Pneumococcal types. Journal Experiment Medicine 79, 152. https://doi.org/10.1084/jem.79.2.137

[7]   Morgan, T.H. (1928) The Theory of the Ge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1.

[8]   Morgan, T.H. (1928) The Theory of the Ge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25.

[9]   Morgan, T.H. (1928) The Theory of the Ge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28.

[10]   Zhou, M.Y. (2018) Do You Realize Two Basic Questions in Genetic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5, e4396. https://doi.org/10.4236/oalib.1104396

[11]  Morgan, T.H. (1928) The Theory of the Ge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1.

                                        2019/9/1